GIGABYTE Z690 AERO G DDR5 主机板登场,支援第 12 代 Intel 处理器,除了推出对应 DDR5 记忆体的版本外,目前也有 DDR4 的。技嘉 AERO 系列主机板主打创作者,所以设计上比较简洁,护甲配色以白银色基底搭配黑色,捨弃了 RGB 灯效,还特别简化创作者常常使用的显示器绘图板连接流程,独家的 VisionLINK 技术藉由 USB Type-C 介面,提供完整的 DisplayPort 影音输出,还能同时传输资料以及 60W 的供电,只要一条线即可完成。
目录
包装与配件介绍
GIGABYTE Z690 AERO G 採用白色简洁包装与浅灰色字体设计,包装正面写上大大的 AERO,同时也看到支援 PCIe 5 和 DDR5,处理器支援 Intel 第 12 代处理器,使用 LGA 1700 脚位。包装背后规格和特色介绍,主打 VisionLINK 传输,一组 USB Type-C 介面,是 Display Port、USB-C、60W 充电多功能。
盒子里有主机板一张、说明书、无线网路天线、噪音感测线、SATA 排线、M.2 螺丝,没有多余的,几乎都是会用上的配件。
AERO 系列的无线网路天线设计感十足,不是单单只有功能,外观也花了心思去设计,放在电脑旁边似乎有种熟悉的感觉 (笑)。
主机板外观介绍
GIGABYTE Z690 AERO G 主机板背面没有护甲设计,外观是以黑色为底,白、银与金属消光黑为辅,并在 I/O 护甲和晶片组上的 AERO 和 GIGABYTE 文字处点缀使用光学变色材质,透过不同角度呈现蓝或橘色作为设计概念。少了点 RGB 灯效,但多了一种低调色彩呈现的味道。
处理器支援
大面积的散热器设计和 Direct-Touch Heatpipe II 直触式热导管,让 VRMs 确实散热,增加稳定性,採用 8 + 4 Pin 电源连接器。
支援全新 Intel 12 代 Alder Lake 系列处理器,LGA 1700 就是有 1700 个接触点,建议使用专用的 LGA 1700 散热扣具才能得到正确的散热效能。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款一体式水冷散热器预先附上 LGA 1700 扣具,有需要的使用者可以进一步询问你的散热器品牌厂商。
I/O 背后输出
GIGABYTE Z690 AERO G 后方面板装置连接埠:
- USB 2.0 连接埠
- 无线网路天线连接埠 (2T2R)
- 4 组 USB 3.2 Gen 1 连接埠 (蓝色)
- Display 连接埠 (输入)
- HDMI 连接埠
- 2 组 USB 3.2 Gen 2 连接埠 (红色)
- 1 组 USB 3.2 Gen 2 Type-C Gen 2×2 连接埠 (20G)
- 1 组 USB 3.2 Gen 2 Type-C Gen 1 连接埠
- RJ-45 有线网路连接埠
- 音源孔
- Optical S/PDIF 输出音源孔
DDR5 记忆体
记忆体支援全新的 DDR5,DDR5 外观与 DDR4 金手指位置都不同,也突破以往 DDR4 的容量限制,频率更是从 4800 起跳,有着更低的电压更快的速度。
提供 4 组 DDR5 插槽,支援双通道、最大 128GB 容量,4000 ~ 6000 MHz 频率。
PCI Express 插槽
整张主机板只有 3 组 PCI Express x16 插槽,但是只有第 1 组是完整支援 PCI Express 5.0 / 4.0 (PCIEX16),支援最高 x16 速度
第 2、3 组支援 PCI Express 3.0 (PCIEX4_1, PCIEX4_2),这 2 组只有支援最高 x4 速度。
底下照片是第 2、3 插槽 (PCIEX4_1, PCIEX4_2),可以看到里面 PIN 只有 x4。
M.2 与 SATA 储存
有 4 组 M.2 SSD 插槽,但是使用上要看处理器支援而不同配置,基本上都是支援 PCIe 4.0,第 4 组才有支援 M.2 SATA,可以看下面支援表去对照看看。
第 1 组 M.2 插座 (M2A_CPU) 处理器控制,支援 Socket 3,PCIe 4.0 x4 / x2,M key Type 2242 / 2280 / 22110
第 2 组 M.2 插座 (M2P_SB) 晶片组控制,支援 Socket 3,PCIe 4.0 x4 / x2,Mkey Type 2242 / 2280 / 22110
第 3 组 M.2 插座 (M2Q_SB) 晶片组控制,支援 Socket 3,PCIe 4.0 x4 / x2,M key Type 2242 / 2280 / 22110
第 4 组 M.2 插座 (M2M_SB) 晶片组控制,支援 Socket 3,PCIe 4.0 x4 / x2 和 SATA,M key Type 2242 / 2280 / 22110
6 组 SATA 6Gb/s 插座,晶片组控制,支援 RAID 0、RAID 1 及 RAID 10 功能
Q-Flash Plus 和 COMS 清除按钮
除了传统的 2-Pin 可以清除 CMOS 外,也可以使用 SATA 连接埠与水银电池旁的 RET_SW 按钮清除,建议要长按一下。SATA 连接埠右边可以看到扩充 Thunderbolt 介面卡的连接埠,更右边还有快速除错 LED 灯,可以看到 CPU、DRAM、VGA 和 BOOT,就可以知道有没有正常开机。
转到另一侧看,最左边有 Q-Flash Plus 按钮和指示灯,方便你直接透过随身碟刷主机板 BIOS。
主机板拆解介绍
供电区域的散热器兼具效能及美学,大面积的散热器设计和 Direct-Touch Heatpipe II 直触式热导管,散热上没太多问题,4 组 M.2 插槽都有散热器,记得使用前要移除保护膜。
16 + 1 + 2 供电设计
移除主机板供电散热器后,可以看到 16 + 1 + 2 供电模组,也就是 CPU + SOC + VCCAUX,负责 16 + 1 供电的控制器是 RENESAS RAA229131,最高支援输出两路,最高支援 20 组 PWM 控制。
在 GIGABYTE Z690 AERO G 上应该被设定为 16 + 1,当中 16 组 PWM 直连至 16 组 CPU 核心供电模组上,而剩下的 1 组 PWM 同样直连至负责 SOC 显示输出方面的供电模组上,16 + 1 组供电所採用的 MOSFET 均为 ON SEMICONDUCTOR FDMF5062 SMART POWER STAGE (SPS),最高能够提供 70A 瞬间峰值电流。
CPU 核心供电使用电感是 R15,SOC 负责显示功能的那一组供电的电感,以及剩下的那两组负责辅助供电的电感应该都是 R30 (印在侧面),输入电容均是台系钰邦 5K 小时的 16V 270μF,不过可能因为供电散热片的关係, 左边的输入电容较上方的小,最后输出电容则是日系 NICHICON FP5K 系列电容,5K 小时、6.3V、561µF。
VCCAUX 供电
下图中上面那排最左侧 2 组供电,负责提供 VCCAUX 电压,由另一颗供电控制器 MONOLITHIC MPS MP2940A 管理,MOSFET 都是 MP87992 70A SPS。
这两组供电模组将从 CPU 8 + 4 PIN 提供的 12V 降至 1.8V (预设电压),再提供至 CPU 内部的 FIVR 模组,而 FIVR 在 CPU 内部转换出各路所需的电压,例如以前常见的 VCCSA 或 DDR5 VCCQ TX 电压。
IMVP9 是专为了 INTEL 为 12 代处理器专门订制的最新电源管理协定,与上代 IMVP8 分别主要为重用 FIVR 架构,大幅改善其发热问题。
由于 VCCAUX 需要提供的预设电压大概为 1.8V,所以对 MOSFET 的供电能力要求较低,不少 Z690 主机板只设有 1 相 VCCAUX,或选用独立上下桥设计而非 SPS 或 DRMOS,有些更没有被供电散热器所覆盖,所以 GIGABYTE Z690 AERO G 这方面设计会实际提高稳定性。
VisionLINK 60W 供电设计
这里除了 RENESAS RAA229131 控制器以外,还有不少有趣的晶片,其实都是为了提供高达 60W 的 Type-C 输出电力所设计,也就是 GIGABYTE VisionLINK。
看起来此处各晶片负责将原本 USB 5V 提升至 20V,搭配 3A 电流,最终提供高达 20 x 3 = 60W 的输出能力。
60W 这远比普通的 THUNDERBOLT 依靠额外的 PD 晶片所能提供的 15W 上许多。
CPU 底座正下方有一颗降压晶片 ON SEMICONDUCTOR NCP3133A,并能提供最高 3A 电流。
DDR5 供电
由于 DDR5 将以往在主机板上常看到的记忆体独立供电和 VPP 独立供电改用一颗整合式的供电晶片,就是 PMIC 晶片,他会出现在记忆体 PCB 电路板上,负责提供相关电压,所以在主机板上 24PIN 旁边只剩下一颗 ON SEMICONDUCTOR 的 NCP3235 降压晶片,最高 15A 电流。
VisionLINK 神奇的切换设计
SD642A0 晶片是 TEXAS INSTRUMENT TS3DV642,是一颗切换器,负责切换 I/O 上特定 Type-C 的资料传输和影像传输功能,让特定 Type-C 同时支援 DP1.2 4K60 的输出。
TS3DV642 晶片旁边有一颗 ASMEDIA ASM442K HDMI LEVEL SHIFTER 晶片,负责辅助提供来自 CPU 的 DDI HDMI 转接到 I/O 上的 HDMI 埠。
ASM1442K 仅支持最高 HDMI 1.4,离 HDMI 2.1 一大段距离,所以 GIGABYTE Z690 AERO G 仅支援最高 HDMI 1.4。
网路相关
INTEL I225-V 2.5G 完整网路控制器, 内置 PHY + MAC,佔用 1 条 PCIE 2.0 通道,在 Z690 上一般佔用晶片组的 PCIE 3.0 X1。
CNVI AX201 WIFI6+BT5.2 无线网路和蓝牙,CNVI 本身不佔用 PCIE 通道,但该插槽为了支援更多 WIFI 模组,同时加入 PCIE 3.0 X1,使该插槽能够支援 PCIE WIFI 模组,例如 AX200。
音效相关
REALTEK ALC4080 音效晶片,搭配 5 颗 NICHICON 音效电容,没看到额外的 DAC 或 AMP 晶片。
ALC4080 採用 USB 作为输传通道,而非使用 HDA 通道, 改用 USB 通道更吃掉 INTEL Z690 晶片组上仅有的 14 个 USB 之一。
其他晶片
GIGABYTE Z690 AERO G 的 Z690 晶片组供电模组,供电控制器是型号为 RICHTEK 的 RT8237CZQW 单相降压控制器,搭配上 1 上 2 下 的 ON SEMICONDUCTOR DISCRET MOSFET 4C10N 和 4C06N。
在 CMOS 电池旁边,有一颗 PERICOM PI3DBS16412 晶片,负责在两个设备上 (1:2//2:1) 切换最高 PCIE 4.0 X2 通道。
AERO G DDR5 其中一根 4.0 X4 M.2 插槽 (M2M) 与两个 SATA 埠 (2 和 3) 共享 PCIE4.0 X2 通道。亦因为这颗切换晶片,使 M2M 插槽 (板上唯一一根 M.2 插槽) 同时支援 SATA M.2。
BIOS 设计感十足
GIGABYTE Z690 AERO G 的 BIOS 相当有特色,少见的白灰配色,独特字体,还有与众不同的逻辑,如果之前没用过技嘉的 BIOS,可能要花一点时间习惯一下,字体真的是很好看,但是实际文字辨识上会有点难度,但是习惯后没障碍了。
如果简易 BIOS 已经满足不了你,还可以按下 F2 进入进阶模式,有更多的细部设定可以选择。
我们使用 Intel Core i9-12900K 搭配上 Kingston FURY Beast DDR5-5200 16GB *2 CL40,在 Windows 11 进行记忆体测试。
AIDA 64 的处理器和记忆体快取相关资料,处理器核心组成是 8P + 8C,记忆体频率是 5200 MHz,单条记忆体就是双通道,所以两只记忆体就是双双通道,记忆体识别为 Quad 四通道,读取 82791 MB/s、写入 74032 MB/s、複製 74224 MB/s,延迟是 72.6 ns。
结论
AERO 系列主机板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过的 GIGABYTE 创作者主机板,先前技嘉推出过的创作者系列有 Designare、VISION,AERO 系列之前是笔电所用的名称,有点类似 AORUS 笔电变成主机板和显示卡等等产品分级,所以我们猜想日后创作者系列应该会被 AERO 系列取代,这样的系列名称分级的确能让消费者更明确知道产品定位。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5 除了外观简洁好看无光害,最大特点莫过于 GIGABYTE VisionLINK,目前支援的显示器绘图板较少,但是日后一定会有更多产品支援,16 + 1 + 2 供电设计应付高阶处理器也没有太多问题,支援 4 组 PCIe 4.0 M.2 SSD,也可以提共给创作者更便利的储存配置,唯一较遗憾的是 PCIe 插槽只支援 x16 + x4 + x4,多显示卡效能会差上不少。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5
GIGABYTE Z690 AERO G DDR4
GIGABYTE Z690 AORUS MASTER 主机板评测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