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zen 5 3600XT、Ryzen 7 3800XT、Ryzen 9 3900XT这三颗处理器,与先前的3600X、3800X、3900X在Boost加速时脉方面分别有着100 ~ 200 MHz的增长,为整体的性能获得提升,此外在体质方面以本次笔者实际测试与比较的情况来看,XT系列整体而言也都有着较好的体质与较高的可超频幅度。
本次测试我们会将AMD 3600X、3600XT、3800X、3800XT、3900X、3900XT与Intel I5-10600K、I9-10900K进行对比,让各位玩家们一次把今年度所推出的新款CPU的性能对比一次看得过瘾。
性能测试
在这回我们选择AMD推出不久的主流等级晶片组的B550主板,技嘉B550 AORUS MASTER进行测试,所搭配的內存为AORUS RGB Memory DDR4-4400 8Gx2,水冷散热器为280mm的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prisma AIO,显卡则是GALAX RTX 2080Ti,系统碟方面选用PCI-E Gen4信道规格的Seagate FireCuda 520 2T M.2 SSD。
测试平台:
CPU:AMD R5 3600X、R5 3600XT、R7 3800X、R7 3800XT、R9 3900X、R9 3900XT,Intel I5-10600K、I9-10900K
CPU散热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Prisma AIO
主板:GIGABYTE B550 AORUS MASTER(AMD)、GIGABYTE Z490 AORUS ELITE(Intel)
內存:GIGABYTE AORUS RGB Memory DDR4-4400 8Gx2
显卡:GALAX GeForce RTX 2080Ti OC
系统碟:Seagate FireCuda 520 2T
电源供应器:Antec HCG Extreme 850W
操作系统:Windows 10 Pro 1909 64bit
显示器:DELL U3011(分辨率手动调整至2560×1440)
截至笔者发稿前,CPU-Z最新的1.92.2版本即能够完整辨识出所有信息,代号方面同样为Matisse、采用7nm制程,主板使用GIGABYTE B550 AORUS MASTER,BIOS版本为F4b。
首先先来看以单执行续为测试基准的两款古老软件:CPUMARK99与Super Pi,由于这两款软件仅能使用单执行续进行跑分,因此单个核心的IPC、时脉越高即可获得更好的表现。
从测试结果可以得知,XT受惠于更高的Boost时脉,在整体的表现上均与自家前代有所增长,幅度大约落在2 ~ 4.5%的区间,不过相较于Intel在10代上的表现还是有些落后,当然这两款软件其实也算是相当古老,因此也不能够作为绝对的单执行续测试的固定标准。
CINEBENCH R15与R20是基于以CPU进行图象渲染,衡量CPU性能的测试项目,XT系列以单核而言大约与自家一般系列有着2~4 %的提升,并且在R20的版本上,3900XT的预设单核心性能更能够胜过I9-10900K。
V-Ray与Corona Benchmark同样也是基于CPU图象渲染的测试项目,主要以运算光线追踪的渲染图象为主,毕竟在这个项目都能够完整使用多核心,两者的性能算是相差比较不大。
开放原始码的3D电脑图形工具Blender同样也是CPU图象渲染,本次采用Blender Open Data benchmark来做为测试基准,其结果基本上也是与前述的V-Ray与Corona Benchmark相似。
以CPU进行图像编码性能评价的X264、X265 FHD Benchmark的部分,大多数也都是XT系列较为领先,另外X264的部分由于仅能使用到最高16个执行续,因此性能方面在3900X、XT、10900K的组别上也就不是使用到完整所有核心的测试状况。
压缩与解压缩方面的WinRAR与7-Zip,WinRAR的性能评价方面对多核心要求不高,反而在单核心时脉高与內存性能好的平台上有优势,而7-Zip(20.00 alpha)则是可以更充分利用多核心的绝对优势,在这回算是XT系列皆胜出。
整体性能测试
內存性能方面我们采用AIDA64 Cache and memory benchmark进行,参数部分同样都是DDR4-3600 CL 18-19-19-39,同样在Ryzen 7与Ryzen 5项目中因为CCD数量的情况,在写入的部分就比起读取项目项目来说减少大约一半,这个部分在X与XT系列自然也是没有明显的差距。
整体的性能评价上我们以PCMark 10 Extended进行,主要以衡量整机整体的性能作为综合评估标准的测试,针对Essentials基本电脑使用情境,如App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Productivity生产力测试,则以LibreOffice进行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Digital Content Creation图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视频编辑和渲染进行测试,Gaming方面就是以3DMark的内容进行。
在总成绩方面,XT系列算是皆略高于X系列,毕竟部分的项目中的确还是有几项是无法完整利用到多核心的,因此整体自然也会有着一些的差距。
游戏性能的Benchmark方面以3DMark进行,单以总分来说,主要取决的还是在显卡部分,这部分由于使用的都是同一张RTX 2080Ti,因此总分的得分上算是接近,至于以CPU为测试主轴的细项来看,XT的部分也大多高于X系列,毕竟部分的项目中的确还是有几项是无法完整利用到多核心的,因此整体自然也会有着一些的差距。
游戏性能测试
游戏部分,我们标明几款大作游戏当作测试标准,包含《FF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奇点灰烬GPU Forced》、《全境封锁2 DX12》、《刺客教条:奥德赛》与《FarCry 5》,测试皆以1440p、特效全开进行。
整体而言,在游戏的部分X与XT系列实际上来说并没有过大的差距,两者都能够完美的应付这些大作,这里就提供给各位玩家们参考平均的FPS表现成绩。
功耗测试
测试的部分皆使用280mm的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Prisma AIO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处理器都设定为预设Auto的状态,因此所有的时脉、电压调控都交由系统自动运行。
以下测试为主板预设Auto的测试,仅在BIOS调整內存时脉为DDR4-3600,分别采用AIDA 64 CPU与FPU Stress Test进行,并且由电源供应器的AC端抓取数值作为比较基准,Intel的项目中由于如果调用到AVX512与未调用的功耗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因此在FPU项目中也会同时呈现调用与否的数值。
毕竟由于XT系列有着较高一些的加速时脉,因此整体的功耗上算是大多相对高了一些,不过也仅是最高大约20W左右的差距,提供给各位玩家们参考。
总结
在这回AMD全新推出的XT系列的CPU来说,基本上玩家们可以当作一个“原厂特挑”的产品选择,毕竟就算是一个Boost时脉提升的加强版,在整个预设性能的比较上,确实是没有太多明显的差距。
当然如果玩家们会使用高阶的水冷,甚至想要利用更极限的手段来进行超频的用户来说,这回推出的XT系列倒是一个好选择,毕竟根据我们的测试普遍都有着更好的体质,当然这部分还是有被受制于280mm AIO的散热能力,部分项目的烧机温度其实已经达到100度以上。
毕竟Ryzen XT系列也并非要取代以往的产品线,如果对于想要在超频上玩更大的用户们,确实可以考虑选择AMD这回推出的XT系列,来获得相对更好的体质选择。